请你闭上双眼,想想当你和家人相处的时候是一个哪种姿态呈目前你脑海中?
是手中拿着一个鸡毛掸子,双手萦绕于胸前怒气冲冲的样子;还是身上穿着围裙,手中拿着抹布扫把不辞劳苦的样子?
是抱着手机双腿盘坐在沙发上,家里事务一概不管的样子;还是抱着孩子窝在沙发中,手里捧着一本书给孩子讲故事的样子?
可能这类姿态只不过你生活的一部分,不可以代表你的全部,但从如此的训练中,你发现了大家每一个人在家里的不同时刻都有着我们的姿态。
如此定格在大家头脑中的那一瞬间的姿态,不只表达了大家当下对于关系程度的展示,也包括了大家情绪和内心深层次关系的一种表达。
有一次一个孩子的母亲和我说,孩子一直叫自己“母老虎”,自己对孩子是又气又爱。孩子给母亲的一个外号,让大家能感觉到在孩子眼中母亲常常的姿态是哪种呢?
母亲是否像一个气球一不小心就炸,一生气就像张牙舞爪的老虎一样一步步的逼近自己,眼冒凶光,背后好像有一团火焰燃烧一般。
这就是孩子感觉到的母亲在母子关系中的姿态,如此的姿态认识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亲子关系,从而让自己成为更出色的爸爸妈妈,也更好的去教育孩子。
有一个父母和我们的孩子约定,每周末有1个小时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孩子常常小心翼翼的不敢惹父母生气,由于母亲一生气大概就会不给他这1小时玩电脑游戏的时间,所以这个孩子百般忍气吞声,就是为了保住自己这周末中的唯一娱乐。
但一但孩子进入青春期,妈妈仍然用如此的姿态对待孩子,孩子就不会一味的忍让,而是门一摔就回房间了或者去朋友家玩,甚至可能直接和爸爸妈妈起冲突。
所以大家发现,不同年龄的孩子,在爸爸妈妈同样的姿态下,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姿态反应。
假如作为爸爸妈妈的大家习惯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孩子小的时候会同意,甚至感觉是我们的错,为了爸爸妈妈的高兴孩子会讨好爸爸妈妈。
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由于在生理上的成长,心理上的半成熟状况就会让孩子用反抗或者躲避的姿态对应爸爸妈妈批评指责的姿态,所以孩子可能是默默地躲开,也会是激烈的爆发。
觉察姿态之间的关系,就是觉察自己和别人的关系,通过姿态的展示大家能察看到大家和别人之间的关系水平。因此大家也要掌握通过察看孩子的姿态变化,准时发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准时调整,从而达到较好的亲子关系。
不少父母说:老师我已经按你说的做了,我的孩子为何还是不理我?中学的孩子常常以这种躲开父母的姿态呈现。
改变亲子关系,就是需要调整大家的姿态,和孩子一同达到一个可以和谐的姿态进行对话。试想一下在姿态的表达中孩子都不想和你面对面甚至离得远远的,你又如何会有机会和孩子进行交流呢?
不少父母也在尽力尝试改变自己表达的姿态,那个站的远远的孩子看到原来父母变化了,也尝试去接近我们的爸爸妈妈,在接近的过程中,可能一些问题,爸爸妈妈立马又变化原来指责批评的姿态,这个时候孩子会作何选择呢?是否又躲开远远的察看。
假如爸爸妈妈每次都是如此反复,是否在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我的姿态是不可能改变的!
当孩子认清这点的时候,无论大家如何改变姿态或者变化教育的方法,没稳定的接纳孩子,孩子就只能躲着远远的,这也是不少父母尝试了不少办法但孩子依旧没变化是什么原因之一。